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,建立警企合作机制并改革警务机制,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智能手段,帮助群众寻人寻物,被称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又一探索发展。
到南京出差的湖北恩施州招商局工作人员高程(化名)难以想象自己乘坐地铁时丢失的手机还能找回来,而且仅用4个小时。在亲历南京地铁警方寻找过程后,他选择了用送锦旗方式表达自己对警方的钦佩和感激之情。
这个高效警务系统来自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。自去年12月20日始,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创建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,建立警企合作机制并改革警务机制,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智能手段,帮助群众寻人寻物,被称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又一探索发展。
5月28日,南京地铁警方现场向部分失主统一发还遗失物,并公布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至今已帮助找回走失人员17人,找回各类物品244件。
4月4日傍晚,高程来到地铁2号线南京武林门站自动售票处买好票,在等车时发现手机没了,他想起是手机放在售票机上忘拿了,等他赶到售票机旁,手机不翼而飞。
这是一款苹果6手机,价值6000多元,里面有大量的重要信息和资料。高程满头大汗找到了正在巡逻的民警孟欢求助。
“南京地铁自2012年5月24日运行以来,捡到乘客遗失物众多,现在还有1604件遗失物无人认领。”南京杭港地铁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经理吕干贻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,东西越来越多,仓库都放不下了,有的已腐烂变质。
另一方面,地铁找人、寻物等求助类警情骤增。“每个月平均100余起,其中侵占遗忘物拒不交出,数额在2万元以上才构成侵占罪,且属于自诉案件,而丢失物绝大多数在追刑标准以下。虽然求助类警情不在警方立案侦查的范畴内,但确实是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问题。”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局长陈琪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。
“研究解决群众问题,积极回应群众期盼,从小事做起,从关切群众利益的事做起,让人民群众满意。这就是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中的‘服务不缺位’。”陈琪表示。
浙江省总结的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在陈琪看来,就是地铁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应主动作为,矛盾纠纷解决在地铁站内,积极回应群众期盼,解决群众找人、找物难题。
南京地铁警方与地铁运营商一拍即合,建立了分局、派出所、警务室三级寻人找物工作平台,命名为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,三级均配备专职责任民警。同时,警企合作机制建立。
“这个‘智惠找’可以实时掌控所有在线信息,也能调配所有线网上的警务室。目前,南京地铁80个站点,每个站点都有警务室,如果各个站点自己查寻,效率不高。但是通过‘智惠找’联合所有民警、辅警、特勤,合理分配警力资源,明确分工,全线协助,找回的概率、效率就大大提高了。而且,地铁站内监控覆盖面已达到98%,大数据系统也成熟。”陈琪说。
4月4日18时50分许,高程求助的正是武林门地铁站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责任民警孟欢。孟欢迅速赶到遗失现场寻找未果后,拨通该遗失电话但无人接听。
孟欢等立即启动警企合作机制,地铁站票务室和站务室立刻配合警方工作。经调取监控发现,高程手机被一名中年男子捡走,票务室显示该中年男子是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的单程票,之后坐下行方向的地铁离开。
这时,三级“智惠找”警务平台同时运转。在“智惠找”手机工作群发布信息。这个工作群,包括公安、特勤、站务、安检、保洁等人员,一有相关求助或捡拾信息都会在群里通报。这种工作群覆盖了地铁公安的7个派出所。
民警通过监控调取了捡手机者清晰照片,运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很快锁定该中年男子身份。
监控发现该男子从地铁1号线七堡站出站,经民警进一步研判和分析,该中年男子系外来务工人员,其暂住信息显示在七堡附近一工地宿舍。
当晚22时50分,民警在一间宿舍找到该中年男子杨某坤。见到警察,杨某坤马上拿出了高程的苹果手机,手机完好无损。
经历这过山车一样心情的高程,激动地在微信朋友圈写道:“佩服南京市警务系统的高效,碰到你们,是我们的荣幸,有你们,我们觉得踏实。”第二天,高程又专门制作一面“寻物解困、感激不尽、履职尽责、一心为民”的锦旗,送到“智惠找”警务室。
为及时帮助群众寻人寻物,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建立了六项工作机制。分局和地铁运营商建立情报互通机制,确定“智惠找”责任部门及负责人。运营商每周向“智惠找”通报情况。
而对现场的群众求助,站务方与“智惠找”建立实时信息互通机制,相关信息录入车站相关系统,并同时启用“智惠找”工作群追踪进程。
对运行中存在的难题,则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机制解决。分局和运营商为此专门研究制定了失物信息发布、招领、认领等环节工作制度。分局还通过市公安局相关平台发布失物招领、认领信息。
警务机制也随之改革,三级“智惠找”警务平台在突发寻人寻物时,合成作战,刑侦大队、治安大队、科技科等八部门联合,多警种协作,高效运行。分局智能警务、各类预案也相应升级。
分局将该项工作纳入民警绩效考核之中的激励表彰机制也同时建立,每天分局通报排名,以激发一线民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。
民警孟欢为此摸索出找人寻物的六种方法在实战中颇为有效,在分局“钉钉工作群”里广为民警们传阅。在寻人寻物过程中,考验着每一个一线民警的工作责任心,倒逼民警适应智能警务,提升技能,以最有效的能力服务群众。
今年4月初,乘客黄女士在地铁火车东站丢失一苹果手机向“智惠找”求助,责任民警刘飞和胡武江通过大数据在锁定捡拿者的图片后,判断是经常乘坐地铁的上班族,经过一个月的上下班时间段监控守候,终于找到了此人,拿回了手机。
今年4月13日上午,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南京市民郭女士走失,下午3时,其女儿到地铁彭埠站“智惠找”求助。责任民警周军经地面监控查到,当天上午10点多郭女士进入了彭埠站,去向不明。由于老人没有购买车票,身上没有手机,“智惠找”三级平台运作,视频追踪老人轨迹。经过视频研判和大数据分析,确定郭女士于当天中午12时许在一处公交站出现。地铁警方立即联系地面警方,调取周边监控。同时,地铁警方在此处地铁站加强排查。18时40分,警方监控终于找到在地铁复兴路站站台层徘徊的郭女士。
“‘智惠找’启动以来,寻人百分之百找到,寻物找到率90%以上。走失中多为老人,查找的物品有衣服、箱包、证件、数码产品、钱包、饰品类等,尤其是从1604件历史遗失物中梳理出370余件有寻找线索的遗失物,并从中找到92位失主,受到群众赞誉,收到锦旗、感谢信5件。”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副局长陈康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,对一些不便领取遗失物的群众,警方会专门送到家里。
在陈琪看来,“智惠找”不仅起到了“惠民”作用,而且帮助地铁运营企业解决了遗忘物找不到失主、库存严重的难题,起到了“惠企”作用;通过智能手段大大提高了民警解决群众问题的效率和能力,起到了“惠警”作用。
据悉,这种地铁警企合作寻人寻物机制在国内属首创,南京杭港地铁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经理吕干贻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,第一次采取这种模式与警方合作,有两个想不到,一是想不到警方会主动合作,二是想不到效果这么好。
“地铁警方的办事效率以及为民办实事的决心让我很佩服,他们的执行效率严厉迅速,职责明确、干净利索。以最快的速度就地解决事情,矛盾不上交,是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的践行者。”吕干贻表示,对地铁公司而言,这一创新可以大大提高遗失物品的物归原主比例,提高乘客满意度。也有利于市民文明出行,提升城市文明品质和诚信体系建设。
浙江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南京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余钊飞认为,“枫桥经验”的核心是发动和依靠群众,实现矛盾不上交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依然秉承了这一核心理念。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充分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,在地铁网络化的国际城市建设进程中,在治安防控中,践行群众路线,时刻以服务群众为己任,以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为导向,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和方法,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和机制变革,回应群众呼声,破解群众难题,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。
陈琪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,通过“智惠找”警务工作室这个平台,南京地铁警方将全力打造警务全天候、警民零距离、服务全方位特色品牌,为创新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提供南京样本。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